观天下!观点 | 小区每天上演“抢车位”大战!全国人大代表建议:盘活地下空间车位资源
2023-03-14 06:15:33
【读者点题】
读者王先生:春暖花开,很多人喜欢踏青出游,但一到周末,武昌梨园周边就非常拥堵,停车场根本不够用。我一个朋友住在汉口的老小区,有时候相约一起参加活动,他每次开车出门都着急赶回去,生怕回去晚了找不到车位,有时要开车在小区转几圈,才能找到一个车位。请问代表委员们有没有好的建议,缓解城市停车难题。
【探访】
小区每天上演“抢车位”大战
3月3日21时30分,家住武汉市武昌区世纪彩城小区的王女士开车进入小区,转了两圈也没找到停车位。无奈之下,她瞅准一个稍大一点的空位,将车辆停放了进去。
下车前,她习惯性地检查挡风玻璃后面的联系方式是否被遮挡。“需要挪车时,别人可以电话通知我,我们都习惯了在车上留下联系方式。车位太难找了,平时能不开车,我都会尽量不开车。”王女士说道。
近年来,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停车难已经成为大小城市、新老城区群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在一些小区,因为停车位不够,“抢车位”大战每天都在上演。
老旧小区空间狭小、基础设施落后,是停车难问题的高发地。武汉市江夏区商业街小区是个商住一体的老旧小区,一楼是门面,楼上是住宅楼,加上能停车的位置有限,小区停车位非常紧张。
“小区没有固定停车位,业主需要停车的话,只能见缝插针,哪里空了哪里停。有时候一楼的门面还将车位用石柱和三角锥占据,因为车位发生争吵的事情,时有发生。”业主刘先生说道。极目新闻记者进入该小区,看到小区里的公共空间几乎停满了私家车,一些门面前还挂着“门面前禁止停车”的提醒牌。“白天还好,到了晚上或者周末,车子都在小区,道路两边都停满了车,有时候错车都难。”刘先生无奈地说。
记者采访了解到,老旧小区的停车窘境,虽然在一些新建小区有所缓解,但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停车难题也逐渐显现。胡先生住在武汉市硚口一小区,2019年入住时,地下车库还能出租停车,后来政策调整,地下车库只能购买,不再出租,没买车位的业主只能停地面,小区停车位基本要靠“抢”。“有时候车位要找很久,确实没办法的时候,车子就会停在绿化带和过道上,有时候半夜会被叫起来挪车。”
华中最大智慧立体停车库在武汉建成,13层楼可停放1186台车(资料图)
采访中,不少车主都建议:“在规划建设住宅小区等建筑时,要充分考虑今后的发展趋势,道路和停车设施都要预留一定的提升空间,在合适区域多建地下停车场和立体停车场,有效发挥城市土地效益,缓解停车难。”
停车位紧张的情况,在各地的景点景区、热门商圈、大型医院、学校等人流量密集地方尤为明显,常常出现“开车半小时,找位停车半小时”的情况。与此同时,车主排队停车,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这些区域的道路拥堵。“周末天气好的时候,很多人到东湖绿道游玩,梨园周边就成了堵点,周边停车场虽然建了很多,但还是‘僧多粥少’,完全不够用。”读者王先生呼吁,市民到东湖赏花春游,尽量乘坐地铁出行。
据公安部统计,截至2022年3月底,全国汽车保有量为3.07亿辆。2015到2021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的城市从40个增加到79个,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总量和增量均位居世界第一。
2022年初,高德地图与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联合发布的全国停车场分析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已建设停车场超百万个,但相较于庞大的汽车保有量,停车位仍有8000万个需求缺口。
【建言】
既要多建又要盘活存量车位
“城市的交通状况会影响百姓的幸福指数。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持续上升,社会大众通行需求日益攀升,城市‘停车难’问题日趋凸显,‘停车难’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民生问题之一。”今年全国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襄阳市环卫管理处襄城公厕公司党支部书记王莉建议,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缓解城市停车难。
王莉介绍,虽然国务院相关部委2021年出台了《关于推动城市停车设施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地也相继制定了相关实施办法,采取各种措施缓解“停车难”问题,但仍不能满足市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停车需求和对环境品质提升的要求。
王莉调查发现,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缺口大,新建停车位供应速度跟不上机动车保有量增长速度;二是不均衡,老城区、老旧小区大多存在历史欠账,与新城区、新建小区配建停车位反差明显;三是利用率低,管理手段滞后、智能化程度不高,导致各种车位资源未被充分利用。
根据以上情况,王莉提出了四点建议:
首先,加大停车场资源供给。各地政府应在符合规划条件的基础上,利用城市地下空间、桥下空间、空闲储备土地、边角空地等建设生态停车场、临时停车设施,尤其要大力发展立体化停车产业,充分发挥其土地利用率和空间利用率高的优势。“同时,结合老旧小区改造,科学合理规划老旧小区停车设施建设,尽可能拓展停车位建设空间。”王莉说道。
此外,还要加强科学化建设。科学编制城市停车建设规划,建立城市停车设施资源基础数据库,全面掌握停车资源总量、分布状况、权属、收费等基础信息,为城市交通、路网、城建规划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参考。
城市空间有限,要从根本上化解停车难问题,不仅要增加车位的量,还要高效用好已有车位。
在提高停车场利用率方面,王莉建议,整合城市各机关企事业单位、居住小区停车场,夜间开放单位停车位、白天开放居住小区停车位,提高各类停车场使用效率;研究推行利用价格杠杆调节停车管理问题,通过价格杠杆调节方式,将道路停车引向路外公共停车场、地下停车场,盘活地下空间车位资源使用率;加大机动车停放的规范管理力度和行政处罚力度,对学校、医院、商圈等处高峰时段车辆停放规范管理,有效疏通引导;加强停车智能化建设,推进智慧停车“一张网”建设,将停车位统一管理,增加分时共享模块,开展错峰停车、分时租赁、车位共享、信息实时查询、停车引导等,为市民提供更加精准的静态交通便捷服务。
“最后,还要倡导绿色出行。在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引导,让市民群众自觉选择绿色出行方式,乘坐公交、地铁,利用自行车、共享单车等方式,绿色低碳环保出行。”王莉建议说。
【回应】
湖北今年将新增城市停车位12万个
“停车难”是困扰群众出行的一大难题,各地都在想方设法加大公共停车泊位供给。
继2021年新增10.58万个公共停车位后,2022年湖北省再次推出10.3万个公共停车位。今年1月召开的湖北两会上,我省将“新增城市停车位12万个”列入2023年10大民生项目清单。
针对群众反映集中的商圈、医院、学校等停车供需矛盾突出区域,武汉市政府加大政府投资建设力度,投资35亿余元建设泊位近1.4万个。
新建的商业综合体,超大规模的停车场成为标配。位于武昌武珞路与宝通寺路交会处武商梦时代,地下4层,设7827个停车位,让有车一族轻松实现停车自由。
武汉南四环,江夏区腹地,国内最大的永旺商业综合体项目规划建设4700多个停车位,分别位于广场前、地下、A区一层、B区楼顶。停车场“上天入地”,是其特色,也体现出人性化特点。
“挤”出车位,充分挖掘城市停车空间资源,将闲置地块、边角地带等全面盘活、高效利用,“见缝插针”建设停车场。
“改”出停车位,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停车位建设,全省今年改出2.6万个地面停车位。在黄石市红旗桥社区枫叶山小区,居民支持旧改拆围,在仅19栋的小区中硬是改出120个停车位。泊位规划有序,社区居民直呼“清爽多了”。
“调”出车位,合理施划主次干道停车泊位2.1万个,宜昌、荆州等地联合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住宅小区等“错时停车”,提升现有停车位使用效率。
武汉最高“玻璃”停车场亮相光谷,总停车位334个(记者宋枕涛 摄)
“缓解停车难,既要‘向上’和‘向下’要空间,还建议政府部门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在融资方式、资金渠道、土地使用、停车场规划建设审批等方面予以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停车场建设。”武汉市机动车停车场行业协会会长曾淑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向上向下立体拓展土地使用空间,因地制宜规划建设停车楼或停车井。这几年,有限空间利用率更高的立体停车库日益受到青睐,武汉在一些区域盘活“碎片”地段,建设停车泊位,方便了市民停车。在促进城市停车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充分利用“互联网 ”技术,积极推广智慧停车,提升管理效能,优化停车格局,实现傻瓜式随心停,解决停车难、停车烦的问题,解决一些区域停车设施不足的“旧账”。
曾淑琴还建议,除了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缓解停车难外,在一些老城区,车主和业主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实现错峰停车,“比如有些写字楼停车场晚上比较空闲,周边居民可以通过协商的方式约定,晚上几点后可以停进去,早上几点必须开出来,增加这些车位的利用率,也能一定程度缓解周边的停车难题,做到安全、高效、有序利用停车泊位。”曾淑琴表示,停车难是一个综合性问题,涉及面广,需要各方面积极协作,才能把问题解决好。